丹羿深度 | 中国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优质公司正迎来长期投资机会
2021-04-1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15年3月14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刊发了其封面文章《中国制造》。文章认为,虽然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制造转移等问题,但高效的成本控制、日益稳固的亚洲供应链核心地位以及中国本身作为超大市场的崛起,使中国制造具有令人畏惧的优势。
中国制造迈进的新阶段是依托中国制造辐射而出的“亚洲工厂”,这也是亚太以外国家无法简单效仿中国发展模式的原因。重读 6 年前这篇文章,其观点可谓前瞻而深刻。站在当前时点,基于粗浅的观察和研究,笔者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光明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来源:《经济学人》封面
过去中国制造业作为后发者和挑战者,更多的是依靠低成本来参与竞争,由于同质化严重,缺少议价能力,通过降低成本创造的附加值更多地流向了下游客户。
而未来中国制造业在环保的约束下进入门槛将不断提升,竞争格局不断改善,同时能够进入全球中高端市场从事更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又能够充分享受劳动力高端化(工程师红利)、信息化、智能化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带来的红利。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步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
随着该阶段的深化,我们会看到制造业的多重提升:
①由于环保约束,竞争格局不断改善,盈利的稳定性提升;
②信息化升级,组织和管理效率提升;
③智能化升级和技术持续进步,以及不断进入全球中高端市场,产品附加值提升,从而带来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提升。
笔者研究的行业数量有限,下文将通过在医药制造业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统计数据来简单佐证中国制造业在同质化竞争大背景下慢慢出现差异化竞争的事实。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调研了一些医药制造企业,发现无论是科研试剂生产企业、特色原料药生产企业还是高端制剂生产企业,其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少量的工人以及在车间隔壁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某家医药制造企业的预灌封注射剂更是让笔者感慨其在技术引进消化方面的创意。
笔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挑选了更加传统的制造业(轻工制造、汽车、建材、家电、机械、化工、军工、钢铁、电气设备、采掘)做了一个数据统计。以上述10个行业中的900多家2014年之前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统计数据发现自2014年以来这900多家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增速最低为8.63%,在2017-2018年均达到20%以上,且研发支出占比从2013年的1.5%提升到2019年的2.42%。
与研发支出的变化相对应的是,这900多家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在获得提升以后的波动性也明显减弱。从数据中能够发现,2015年以后我们印象中非常传统的制造业在持续地发生积极变化,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即使是钢铁行业的研发支出在5年左右也接近翻倍。
表1:传统制造业研发支出变化
数据来源:WIND
表2:不同细分行业研发支出变化(亿元)
数据来源:WIND
前文主要是一些微观现象和中观数据,站在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于2015年的互联网+、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政策及事件使得中国的消费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相得益彰。消费品行业由于互联网、移动支付、物流快递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了效率的提升,而互联网行业则基于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实现了飞速成长,共同创造了消费和互联网行业2015年以后强劲的基本面。
同样开始于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2015年底以来的供给侧改革、2020年的新冠疫情、碳中和等各种政策及事件将有可能促使科技行业与制造业密切配合,科技为制造业赋能,提升其效率,制造业为科技行业提供广阔市场。整个制造业有望迎来效率的快速提升,部分制造业企业还能够切入全球中高端市场,而服务于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2B科技企业也将迎来飞速成长。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将非常光明,而中国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如智能制造、科研服务、人工智能等)的优质公司正迎来长期投资机会。
表3:2021年4月7日陆股通持股数量占自由流通股百分比前20名
数据来源:WIND
免责声明
本号发布的内容未经任何监管机构审核或登记,仅供参考,不对任何人构成投资建议或销售邀约,不可作为投资依据。本号发布的内容基于我们认为可靠和善意的来源处获得的信息,但不承担任何错误或疏漏责任,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号发布的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等仅供适用证监会及基金业协会相关法规的“合格投资者”查阅。如您不属于以上群体,请自行忽略。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本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合格投资者。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也不承诺本金保证和最低收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认真阅读产品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
|
|
|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上海丹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