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羿深度 | 回归产品本身的研究

2021-06-17

2014-2015年的时候,资本市场掀起过一阵影视传媒并购热潮,彼时一线的流量明星、导演只需要成立一个空壳工作室,就能反手以几十亿上百亿的估值卖给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对这些明星工作室的要求大多是签订对赌协议,完成每年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利润对赌。当时的很多投资人按照并购时候的估值除以业绩对赌的利润,得到的市盈率,觉得也就几倍的市盈率,很便宜啊,于是市场猛炒了一把这种影视并购题材股。


当时还刚刚入行的笔者小心翼翼地问过一个传媒研究大佬,“ 如果这些明星导演拍不出好电影,挣不到好票房,完不成业绩对赌,那可怎么办啊?” 大佬大手一挥,自信满满地说:“不会的,这些明星导演都有大把大把的粉丝团,是人形的流量入口,流量是啥?流量就是money啊!电影好不好压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们在电影里露个脸,票房就绝对有保障。”


大佬那套 “ 流量就是money、烂片也挣大钱 ” 的理念把当时尚未摆脱校园稚气的笔者唬得一愣一愣的。那段时间确实很多豆瓣评分非常低的电影,比如《X时代》、《XX那年》、《爸爸去XX》,都获得了动辄5、6个亿,多则十几个亿的票房。令真正的表演艺术家感到羞愧的豆瓣4-5分的评分,映衬着几亿、十几亿火热的票房,让当时还算年轻单纯的笔者感到莫名的讽刺和隐隐的担忧,位高而德薄,取祸之道也。


后来发生的一切,稍微关心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越来越多的人察觉到了大IP+大明星+烂片的模式挣钱竟然如此容易,从而这种模式的烂片供给数量指数级增加,观众一开始产生的审丑新奇感急剧减退,死忠粉丝的钱包和智商也都被收割到割无可割的地步,于是乎 The party is over。商品市场上的盛宴不再,带来的是对赌公司的业绩不达预期,进而引发了以xx电影、xx影视为代表的相关公司股价的崩盘。


“ 大IP+大明星+烂片 ” 的商业模式的开发者一定是一个洞悉粉丝需求的好的产品经理。这种烂片给了当时四处寻找粉丝经济变现突破口的资本一个非常简单的商业模式。但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模式则流于割韭菜,赚快钱,且供给端的壁垒非常低



这个市场从来不缺明星,资本可以通过砸钱海选一夜之间包装出各种各样的满足各种人设的小明星。但好的电影产品则永远是稀缺的,他需要优秀的剧本,需要演技在线的演员,需要才华横溢的导演,需要出色的特效、灯光……,总而言之,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我们投资,需要找的就是这种供给端高壁垒的商业模式,最好它的这种供给还能有持续性(可悲的是电影这种创意行业的供给不具备持续性)。模式创新在强大的产品力面前就是无本之木,看着长得飞快,其实毫无根基。但可笑的是,放在15年之前,相当多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就是迷恋这种看起来赚钱特别快的商业模式,注重商业模式远重于对产品本身产品力的关注。


其实传媒行业很多公司都有这种奇怪的市场认知。更加典型的大约就是游戏行业。很多人过去对游戏行业的认知就是买量,流量为王,完全不care游戏产品本身好不好玩的问题。提起腾讯游戏业务为啥这么牛皮,第一反应就是腾讯流量多,自带流量。第二反应就是腾讯有社交生态,社交生态做的好。“ 流量为王 ”的商业模式是很多人对游戏行业的核心认知。



买量的打法持续了几年时间,到了2020年,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选择仅在TapTap和B站渠道首发,放弃安卓手机应用商店的现象。按照传统的 “ 流量为王 ” 的认知,这个决定很不明智:TapTap只有几千万用户,B站游戏中心也只有几千万用户,而 “ 硬核联盟 ” 、小米等手机应用商店则拥有几亿用户。但事实就是,《原神》这些强产品力的游戏流水数据非常亮眼;而三七这些过去的买量大户却节节败退。


笔者认为,产品本身压倒流量的行业趋势大概率是不可逆的。缺乏好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大概率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会符合行业的发展方向。


传统朴素的商业道德认为 “ 一分价钱一分货 ”,好的价格要匹配高质量的产品。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常会出现某个阶段企业能力和企业价值偏离的情况。我们秉持长期主义,认为从长期来看,无论产品还是公司自身,价格都不会过分偏离价值。对公司产品力的研究应当大于对商业模式的探讨,相信未来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


本号发布的内容未经任何监管机构审核或登记,仅供参考,不对任何人构成投资建议或销售邀约,不可作为投资依据。本号发布的内容基于我们认为可靠和善意的来源处获得的信息,但不承担任何错误或疏漏责任,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号发布的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等仅供适用证监会及基金业协会相关法规的“合格投资者”查阅。如您不属于以上群体,请自行忽略。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本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合格投资者。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也不承诺本金保证和最低收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认真阅读产品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01丹羿月报 | 如何选择长牛股

02丹羿深度 | 餐饮行业的新变化

03丹羿月报 | 市场活跃度在上升

04丹羿深度 | 中国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优质公司正迎来长期投资机会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上海丹羿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